中越战争一开打,两边都下了血本,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,伤亡数字也特别大。不过这场仗可不只是中国和越南的事儿,它背后还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,情况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。
从70年代开始,原本一直僵持的中美关系开始解冻,但当时两国关系还处于初步阶段,基础并不牢固。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时候,中美刚刚建交不久,美国就立马派出了首个官方代表团来中国访问。有意思的是,尽管当时在打仗,但美国代表团的行程照常进行,这个细节说明中美关系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出现波折。
《中国》和《苏联》那会儿的关系,随着战争一打响就变得更紧张了。两边本来就不对付,这一打仗,矛盾直接升级,关系急转直下。说白了,战争就是那根导火索,把原本的问题全给点着了。
1950年代末,中苏两国的关系逐渐走向紧张。这种紧张局势不断升级,苏联开始谋划对中国实施"包围"策略。在这个过程中,越南被苏联视为重点争取的目标,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。
1978年对越南来说是个关键年份,他们先是加入了苏联牵头的经济互助委员会,紧接着又跟苏联签了个《苏越友好合作条约》。这可不是个普通条约,里面白纸黑字写着军事援助的事儿呢。
早在我国打响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,苏联就一直在背后搞小动作,不断煽动越南,还直接给了他们不少实质性的支持。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,苏联人早就开始插手了。
1978年8月那会儿,苏联派了一帮军事顾问去越南。这些人主要帮着训练越南军队,还帮着重新整编。不光这样,苏联还源源不断地给越南送军事装备。这么一来,越南的军事实力噌噌往上涨,进步特别明显。
苏联军事顾问的参与远不止于训练工作,他们还直接参与了越军的作战计划制定和战场指挥。特别是在中越边境冲突初期,苏联顾问就活跃在战斗一线,和越南军队一起投入战斗。另一方面,苏联国内也没闲着,一直在招募专业人员,随时准备向越南增派更多专家。为了保障人员和物资运输,苏联的军用和民用飞机频繁往来,搭建起了一条连接两国的“空中走廊”。
苏联一边力挺越南,另一边也没闲着,在中国边境搞起了大动作。他们不仅在中苏边界地带组织大型军演,还增加了边境驻军的数量,摆明了就是想给中国找点麻烦。
在中方宣布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,苏联那边也没闲着,立马调派了一大批军舰闯进了咱们的海域。他们的舰队规模可不小,动作也挺快的,直接就跑到了中国领海里面晃悠。这明显是冲着中国来的,跟越南那边的事儿脱不了干系。苏联人这么干,摆明了是想在南海这块儿搞点事情。
从苏联的一系列行为来看,他们就是想通过全力支持越南来对付中国。但事情没那么简单,就算有苏联在背后撑腰,咱们的人民解放军照样打赢了这场仗。这一仗不仅灭了越南的威风,更重要的是守住了国家的每一寸土地,让它们不受侵犯。
我们绝对不想要越南的任何一块地方,但也坚决不允许任何人来侵占我们的国土。这句话说白了就是,我们对越南的土地没兴趣,可谁要是敢打我们国家的主意,那绝对不行。
其实吧,中国那时候打越南的目标已经实现了,而且咱们国家压根儿就没想把仗打得更大。所以你看,战场上咱们都占上风了,邓小平就拍板决定把部队撤回来。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见好就收,没必要再继续耗下去。
拿下谅山后,许世友盯着作战地图看了好半天,就是不愿意让部队撤下来。他用手在图上比划来比划去,嘴里念叨着:"这前面全是大平地,坦克大炮正好派上用场。再给我俩钟头,我就能带着部队打到河内了。"
许世友虽然表示会听从上级指示,但心里还是想着再多争取一点时间。他反复强调"再推进一下,再往前挪一挪……"他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让越南把主力部队从柬埔寨撤回来。所以他直接给部队下了命令:"你们再往前压一压,给他们点压力看看……"
可就在我们的部队继续往前推进的时候,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:越南那边的政府机构早就跑得没影了,连个人影都找不着。
《前线消息报》刚送到,许世友就乐呵呵地开口:"看把你们吓的!这不,一溜烟儿就跑没影儿了!"
邓小平和军委其他领导决定不再继续进攻,其实跟打不打得过越南没关系,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局势。那时候咱们国家也不是完全安全,苏联那边一直虎视眈眈,随时可能搞事情。特别是沈阳军区,防着北方那头,压力特别大。所以等到把该办的事办完了,邓小平就果断下令让部队撤回来了。
接到中央军委"立即撤军,不得恋战"的指示后,许世友将军的抵触情绪直接写在了脸上。等到他回国那会儿,机场上连个接机的人影都看不见。谁都不想撞枪口上,生怕被这位老将军的脾气给扫到。大伙儿心里都明白,这会儿去触霉头,准没好果子吃。
听说后来有个领导鼓起勇气去了,脸上挂着笑,还伸出手想握手。可许世友瞅了瞅那只伸过来的手,直接甩手走人,嘴里还嘀咕着:“让你们欢迎。”
话音刚落,许世友二话不说就转身走了,一溜烟钻进汽车。
没过多久,中央就张罗着开庆功会了。王震同志还专门跑了一趟,亲自来请许世友参加。这事儿办得挺正式的,一看就知道许世友在中央那儿挺受重视的。
1948年9月,就在济南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,毛主席亲自拍板,让许世友来当这场仗的总指挥。面对实力雄厚的对手,许世友想出了个“牛刀子战术”,让东西两边的攻城部队像把锋利的刀子,直接捅向敌人的要害部位。
可没想到,打内城这块硬骨头可让攻城部队吃尽了苦头。他们一连攻了好几次都拿不下来,反倒损兵折将,损失特别大。这下可好,整个突击部队的行动都被拖了后腿,进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。
在指挥部里,有人提出让部队撤下来休整,等恢复好了再打。许世友仔细想了想,还是决定继续进攻。就在那天半夜,攻城部队又发起了一波猛攻,直接把敌人那已经快撑不住的防线给打垮了,济南城就这么成功解放了。
很多年过去了,当许世友回想起这场战斗的时候,他这么说过:
眼下咱们日子不好过,但对手那边更是焦头烂额。现在就是看谁更能扛,谁更能撑得住。俗话说得好,成败就在那一哆嗦,很多时候胜负就在最后那几分钟里见分晓。
许世友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,年纪大了也没见收敛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会儿,他死活要“往前拱一拱”,其实就是想把越军的主力给勾出来,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们一顿。这老将军的性格,还真是越老越硬气,一点都没变。
临上战场那会儿,许世友早就把自个儿的棺材都预备好了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他就是这么个硬气的人,打仗之前先把后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这种举动,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。你说他这是傻大胆吧,可人家就是有这个魄力,面对生死一点儿都不含糊。这种气势,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。
1976年,许世友刚庆祝完70岁生日,就立刻让儿子去弄两棵红松,准备给自己打口棺材。没过多久,棺材做好的消息传了过来,可那会儿许世友正忙着筹备对越自卫反击战,根本没空管这事。好不容易抽了个空,他拿起笔给儿子写了封回信。
“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,只要我还活着,一定回来。万一牺牲了,直接就用这口棺材,不用再检查了。”
【1】刘志坚:《苏联对越南的援助政策研究》,硕士学位论文,江西师范大学,2009年。
【2】[俄]波奇塔廖夫.越南以鲜花相迎[N].红星报,2001年1月11日
【3】张岷.苏联和中印、中越边境战争[J].历史教學问题,1992,: 37-42
【4】赵岩.中越边境战争中的苏联武装力量[J].兵器知识,2011,: 64-67
《新华社》、《酒世界》2006年第1期、《西部论丛》2018年7月刊、《新生代·下半月》2019年4月号以及《人民政协报》这些出版物。
#百家说史#
